后疫情時代,設計行業原本需要3-5年完成的商業變革與社會升級,將在短短一年內完成。設計行業面臨大洗牌,作為設計師的你,做好準備了嗎?別擔心,邵老師和你一起迎接挑戰和機遇。

3月25日,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與OEZER歐哲門窗聯合,在樂居Live設計平臺推出的《設計師的未來修煉》課程圓滿開課,第一課《設計未來的十大重點》,就吸引了高達接近15萬的觀看量,人氣非;鸨!
現在,課代表帶你回顧直播內容,看邵唯晏老師如何深度解析的「設計未來十大重點」,吸引各方點贊!

數位性
不只是技術,而是與世界溝通的語音
不只是技術,而是與世界溝通的語音
數位性是指從建筑設計構想階段到末端施工建造階段的整體過程中,“數位”扮演“關鍵性角色”。
近來在這基礎上,設計團隊在建筑整體周期中(評估、設計、建造到管理)轉移到以數位為基礎的共享平臺,并用一種思維邏輯方法將資源信息相互組織起來,使它們之間具有互相影響與支配的連帶關系,讓創造“有序的復雜”成為可能。然而無可非議的,無接縫、連續性差異、動態流體感、多元復雜、非常規幾何的非線性有機形態也的確是數字性最直接最基礎的表現之一。
代表案例:
弗蘭克-蓋瑞
「巴塞羅那奧林匹克村沖孔金屬魚雕刻」

動態性
游走在動靜之間的建筑美學新價值
游走在動靜之間的建筑美學新價值
非線性建筑的動態性格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是實際為靜態,但視覺上透過設計手法或新媒體的應用創造出動態感,通常會反應在建筑形態或外觀上。
第二是非最經濟思維下的復雜動態結構系統。
第三則是空間布局的層次,透過合理的開放式的空間安排,創造流暢的空間體驗感。
第四層是建筑開始被賦予真正移動的能力,透過創造出可動之構造物或機構 ,并借由機械力或物理環境使之移動或動作 。
代表案例:
邵唯晏
「開闔之間-楊宅」

拓撲性
扭轉現代主義的水泥盒子
非線性建筑的拓撲性是一種擺脫測量與距離的幾何觀念,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問題,運用在建筑領域上通常反應在空間的連續形態及機能的觀點建立。拓撲空間就像是一個可以隨意塑造的黏土,所有的扭曲、延展、壓縮等動作,可在連續的變形下保持不變的性質,簡言之,在拓撲的觀點里,立方體和球體是相同的。扭轉現代主義的水泥盒子
代表案例:
雷姆·庫哈斯和奧雷·舍人
「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

自相似性
一粒細沙,終究相似大千世界
一粒細沙,終究相似大千世界
非線性建筑的自相似性借鑒于數學和仿生科學,都是在自然界和生物界中找尋和效仿潛在的構成規則、生長邏輯、功能組織等,進而反映在建筑的生成機制、結構構成和有機形態。而自相似即擁有一種近似的不精確性及無窮性特性,同時也具有去中心化、等級消融、去層級化的單元特質。
代表案例:
讓·努維爾
「卡塔爾國家博物館」

模糊性
以灰色地帶,制造曖昧空間經驗
以灰色地帶,制造曖昧空間經驗
模糊性是非線性建筑非常詩意的特質,承載了當代包容多元的時代性格,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是表現在形態上,是對于現代主義方盒子系統的解構與反動,試圖柔化空間元素(如天地壁)的絕對性。
第二個層次著眼于空間介面與邊界的再詮釋。最后則反映于內在空間組織及屬性的滲透與再定義,如內外的交融連接、公私的交替對話、空間構成關系的再組織等。借此特質來容納或誘發更多可能性的連結與事件。
代表案例:
藤本壯介
「東京 House NA」

輕透性
由重轉輕的叛逆力量,輕透的極限美學
由重轉輕的叛逆力量,輕透的極限美學
所謂非線性建筑的輕透性,回應了建筑長久來“棄重求輕”的宿命。主要進程是架構在建筑對于科學技術依賴的基礎上,而所謂的科學技術就是指設計工具、建造技術及數字科技;實質上反應在結構的精密運算與新復合材料和工藝的出現,使建筑師更有能力追求極限的輕盈美學,有效運用當代的科技力、新材料、構筑法及結構行為來強調“輕質”與“透質”的物理屬性,創造各種多元的非線性輕質建筑。
代表案例:
石上純也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坊」

多向連結性
跨域連結的無限可能
跨域連結的無限可能
非線性建筑的多向連結性格,有別于過往單一線性的對應關系,開始被多元網絡的思維取代,不以單一的機能、用途或觀點來定義一個空間、建筑或物品,致力于創造出更多復合及彈性使用的機會?缃缯纤a生的多向連結合作,也讓建筑的可能性與承載力更加擴展,無論反應在建筑的設計面、建造面甚至是營運面,建筑本身被付予更大的延展力及支援力,創造更多對話、互動的契機。
代表案例:
歐哲門窗&邵唯晏
「自由·拾光設計師款平開窗」


地景性
一棟建筑,重啟城市敘事脈絡
一棟建筑,重啟城市敘事脈絡
非線性建筑的地景性,廣義的定義是指所有視覺可見的有形景物或景觀,且明確受到政治、文化、經濟、社會、活動等驅動力的影響或支撐,并在交互作用下所生成的具有脈絡或敘事性的視覺產物。簡單地說,建筑不再只是一棟建筑,開始被視為地景的延伸,而地景性也將遵循形隨行為的關聯結果,響應非線性“網絡思維”的基礎本質。
代表案例:
于爾根·邁耶-赫爾曼
「塞維利亞都市陽傘」


地域性
讓全世界看見在地的精彩
讓全世界看見在地的精彩
非線性建筑的地域性,承襲了當下大時代的驅使,因科技超速的進展,加上互聯網的普及,導致了信息爆炸、透明和滲透,在現實與虛擬之間跨越穿梭已成常態,造就了更容易被外界所認識及獲取的扁平地域特質。而在重視多元特質的時代載體中驅使建筑又重新關注地域性,但有別于19世紀前的歷史、文化、風土等地域情懷,也脫離了20世紀均質的全球本土化,進而轉向為解脫單一的束縛,關注本土生活素質與文化底蘊,運動當代手法重新詮釋本土特質,由下而上,由內而外演繹而成的本土全球化新浪潮。
代表案例:
邵唯晏
「戀人絮語」

永續性
持續的代謝變動,創造相對的永恒
持續的代謝變動,創造相對的永恒
永續性是一個不得不的回應,因為當代土地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已轉換成生產食物的工具,而永續環保已是維護生產工具的必要手段。在面對石化能源不可逆的絕境下,只能往可再生的永續能源趨勢邁進。因而透過大數據的基礎和科技的手段,試圖在自然界找尋潛在可能的秩序和現象,并將其原理轉化后百川海納地將零散卻潛在的能量流整合收納到建筑,因而造就了共享、多元、復雜、精密、有機、包容的設計策略和建筑形態,意圖在當代持續城市化的進程中置入永續發展的因素。
代表案例:
邵唯晏
「歐哲門窗2019年廣州設計周展臺」

奧古斯丁曾說:“美是各部分的適當比例,再加一種悅目的顏色。”好設計與美一樣,也有脈絡可循的。而邵老師提出的「設計十大重點」,則是打開了一扇窗,幫助大家以后做延伸的閱讀或思考,并成為「厲害的設計師」。

未來在線化持續輸出,提升你的競爭力
《設計師的未來修煉》課程一共包含5堂課,邵唯晏老師將會傾力傳授經過系統性梳理的專業知識,以及分享他的學習、工作經驗,讓聽課的設計師通過學習,掌握未來競爭力。后續還有4堂精彩的課程,敬請期待!
課程安排
4月14日《未來設計師競爭力的兩大利器》
-建立自我T型發展模型
-尋找個人差異化特質
5月5日《設計邏輯》
-什么是設計邏輯
-設計的三大基礎心法
-六大實用方法學
5月19日《擁抱變化 洞悉趨勢》
-主流設計標準的轉移
-主流設計風格的移轉
6月16日《竹工凡木經典案例解析》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工作方法和經典案例解析
-未來設計公司的運作方式
